1.点铁成金是什么意思

2.书幽芳亭记的译文及赏析

3.宋诗的发展史?包括每个时期的划分和代表作家,重要的诗歌现象

4.多少春花秋月的下一句多少春花秋月的下一句是什么

5.如何评价黄庭坚的诗词?在历史上的地位又是如何?

6.脱胎换骨是何意?出自于哪?

点铁成金是什么意思

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作家是谁-点铁成金脱胎换骨

点铁成金? 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,后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。

例句

1、用手指或灵丹,将铁块点化成黄金。

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.卷一八.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》:还丹一粒,点铁成金。

2、比喻善于运用文字,能演化出新的意境,或化腐朽为神奇。

宋 黄庭坚《答洪驹父书》:“古之能为文章者,真能陶冶万物,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,如灵丹一粒,点铁成金也。”

清 李渔 《闲情偶寄·词曲上·音律》:“填词老手,用惯此等字样,始能点铁成金。”

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四十三回:真是点铁成金,会者不难,只改得二三十个字,便通篇改观了。

释义

1、用手指或灵丹,将铁块点化成黄金。2、比喻善于运用文字,能演化出新的意境,或化腐朽为神奇。

造句:

1、他宣称自己已发明一种能点铁成金的物质.

2、那些想用高技术的魔法使传统武器点铁成金、脱胎换骨的愿望。

3、这种幻术最常见的莫过于点铁成金和枯木回春等。

4、夏鼎商彝,秦砖汉瓦,唐彩宋瓷,明炉清雕,他都可以双手魔法化,点铁成金。

5、青春的精神是点铁成金的奇异的宝石。泰戈尔

6、有一条真理,被一位现代哲学的主要倡导者一语道破:“没有一种炼金术能够点铁成金。”。

7、这篇文章一经他的手,点铁成金,变成了好文章了。

8、文字编辑要能有点铁成金的功夫,许多来稿就不会扔到纸篓里了。

9、有的编辑有点铁成金的本领,那些写得平庸无奇的文章,经他一改动,便成了一篇生动活泼的佳作。

10、这位编辑不会点铁成金,却常常点金成铁,把别人的好文章改得乱七八糟。

书幽芳亭记的译文及赏析

 在北宋的著名散文中,能与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相提并论的文章少之又少。《书幽芳亭记》便是其中之一自信。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了书幽芳亭记的译文及赏析,欢迎大家阅读借鉴!

 士之才德盖一国,则曰国士;女之色盖一国,则曰国色;兰之香盖一国,则曰国香。自古人知贵兰,不待楚人逐臣而后贵之也。兰甚似乎君子,生于深山薄丛之中,不为无人而不芳;雪霜凌厉而见杀,来岁不改其性也。是所谓“遁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”者也。兰虽含香体洁,平居与萧艾不殊。清风过之,其香蔼然,在室满室,在堂满堂,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。

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,世罕能别之。予放浪江湖之日久,乃尽知其族。盖兰似君子,蕙似士大夫,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。《离骚》曰:“予既滋兰之九畹,又树蕙之百亩。”是以知不独今,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。兰蕙丛出,莳以砂石则茂,沃以汤茗则芳,是所同也。至其发花,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,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。蕙虽不若兰,其视椒则远矣,世论以为国香矣。乃曰“当门不得不锄”,山林之士,所以往而不返者耶!

译文

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,那么就成为国士;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,那么就称之为国色;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。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,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,人们才以它为贵的。兰花和君子很相似: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,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;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,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。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,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。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,但平时与萧支没有什么两样。一阵清风吹来,他的香气芬芳,远近皆知,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。

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,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。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,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。大概兰花好似君子,蕙好像士大夫,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,才有一棵兰,《离骚》中说:“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,又种下蕙百亩。”《招魂》说:“爱花的风俗离开蕙,普遍崇尚兰花”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。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,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,如果用热茶水浇灌就香气芬芳,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,等到它们开花,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,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。虽然蕙比不上兰花,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,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“国香”。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,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!

赏析

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,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。该文以莲喻人,赞扬了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高尚人格。稍后黄庭坚的.《书幽芳亭记》,堪称与《爱莲说》相比肩的精美小品。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,广为人知;而黄庭坚本人以诗名世,他的散文创作被掩盖了。

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、书法家,“苏门四学士”之首。黄庭坚诗、书、文均有极高造诣,与苏轼并称“苏黄”。他的一生风波跌宕,饱受磨难。在北宋党争中,他属旧党,屡遭贬谪。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,他都以气节自励。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,达到了“文如其人、人如其文”的至高境界。

 中国古代历来有“芳草美人”的传统。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: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。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,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。

 黄庭坚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:国士、国色、国香,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。“楚之逐臣”是指屈原。屈原在《离骚》里种兰、佩兰、赋兰: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,又树蕙之百亩”,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。黄庭坚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:“兰甚似乎君子,生于深山薄丛之中,不为无人而不芳。雪霜凌厉而见杀,来岁不改其性也。”君子就像兰花,从不吹嘘自己,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;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,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。这两句话的精警,可与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相比肩。

 为什么黄庭坚要特意点出这两点呢?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中,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。在第一种环境下,君子尚未成名,无人赏识,要耐得住寂寞;在第二种环境下,虽屡遭打击,而不改其操守。“遁世无闷”句,语出《易经》。《乾卦》《文言》:“初九日:潜龙勿用,何谓也?子曰:龙德而隐者也,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;遁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。乐则行之,忧则违之,确乎其不可拔,潜龙也。”《孔疏》:“遁世无闷者,谓遁避世,虽逢无道,心无所闷。不见是而无闷者,言举世皆非,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。上云遁世无闷,心处僻陋,不见是而无闷,此因见世俗行恶,是亦无闷,故再起无闷之文。”《易·大过》《象传》:“君子以独立不惧,遁世无闷。”《孔疏》:“明君子衰难之时,卓尔独立,不有畏惧。遁乎世而无忧,欲有遁难之心,其操不改。凡人则不能然,惟君子独能如此。”可见,只有君子才能在这两种环境中卓然挺立。“含章”句,亦出自《易经》。《易经》第六三章云:“含章可贞。或从王事,无成有终。《象》曰:含章可贞,以时发也;或从王事,知光大也。”章,即文采,也就是美德。含章,即藏善,韬光养晦,保养美德。贞,正。含章可贞:蕴含美德,心地守正。时,时机。成,居功。君子应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。含蕴秀美,品德坚贞;如为天子做事,不要居功,则有善终。黄庭坚在这里又一次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:一是含蓄,不张扬,不刻意追求。就像兰花,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,香味不明显。二是把握时机。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,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,鞠躬尽瘁,而后已。就如兰花,一阵清风吹过,香气芬芳,远近皆知。

 接下来,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,指出兰似君子,蕙似士大夫。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,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。“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,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。”花少,则含蓄,不张扬;香味远,则有真才实学,内蕴丰富。作者还指出,“蕙虽不若兰,其视椒则远矣。”椒,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,此处指庸碌之辈。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,但较之庸碌常人,又已远甚。可叹的是,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“国香”。“当门”,指当权者。当权者昏庸,不能辨别蕙与椒,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、清幽的兰了。所以,那些品节高尚的“山林之士”,纷纷远离当局,“往而不返”了。在这里,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叹。

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,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。周敦颐《爱莲说》就说:“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”黄庭坚也说:“兰似君子。”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。戎州有山名兰山,上有野生兰花。他将之移植于院中,建一小亭,名为“幽芳亭”。在北宋党争中,黄庭坚属苏轼党,屡遭新党打击。但是,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。苏轼称赞他:“意其超逸绝尘,独立万物之表,驭风骑气,以与造物者游,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,虽如轼之放浪自弃,与世阔疏者,亦莫得而友也。”(《答黄鲁直书》)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。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“任运堂”、“槁木庵”,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。他为人“内刚外和”,有如兰花,含蓄,不张扬,内蕴深厚,讲求气节。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,如《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》、《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》、《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》、《答李康文》、《和答刘中叟殿院》、《寄晁元中十首》、《寄傅君倚同年》、《次韵答黄与迪》等诗。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《幽兰赋》,流传至今,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。

 黄庭坚学识广博,善用典故。他提倡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,厚积薄发,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,“点铁成金”、“脱胎换骨”。在这篇短文中,黄庭坚随手引用《易经》、《离骚》,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。

宋诗的发展史?包括每个时期的划分和代表作家,重要的诗歌现象

宋代诗

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,又有新的发展。

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创造,出现许多优秀

诗人作品,形成许多流派,对元、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

远影响,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、宗宋之争。可见在古代

诗歌史上,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。

宋诗的成就 ①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,都

有新的开拓和创造。宋诗比之唐诗,在反映民生疾苦,揭

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

扩展;特别在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,诗中

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,成为南宋

诗歌的基调。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,则主要向思想、显

露、精细方面发展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评》评:“诗

有词、理、意兴”,“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,唐人尚

意兴而理在其中。”杨慎《升庵诗话》卷八说:“唐人

诗主情,去《三百篇》近;宋人诗主理,去《三百篇》却

远矣。”今人钱钟书《谈艺录》说:“唐诗多以丰神情

韵擅长,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。”虽然褒贬态度不同,

而指出“理”、“思理”为宋诗特点则同。重情韵者往

往含蓄,重思理者则较显露。沈德潜《清诗别裁集·凡

例》说:“唐诗蕴蓄,宋诗发露,蕴蓄则韵流言出,发露

则意尽言中。”吴乔《围炉诗话》卷一亦指出唐诗重比

兴,因而“其词婉而微”;宋诗重赋,“其词径以直。”

翁方纲《石洲诗话》卷四称:“唐诗妙境在虚处,宋诗

妙境在实处。”宋诗又追求精细。《石洲诗话》卷四又

说:“诗则至宋而益加细密。盖刻抉入里,实非唐人所

能囿也。”颇有见地。所谓“细密”、“刻抉入里”,

一方面指宋诗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刻画,趋于求新、求细,

形容尽致,纤微毕现,与汉魏六朝唐诗的浑成凝重各异

其趣。如李东阳《怀麓堂诗话》评苏轼诗“情与事无不

可尽”,就是一例。另一面指宋诗对用典、对仗、句法、

用韵、声调等用工更深,日臻周详。如刘克庄《江西诗

派小序》中评黄庭坚:“会粹百家句律之长,究极历代

体制之变,□讨古书,穿穴异同,作为古律,自成一家。

虽只字半句不轻出,遂为本朝诗家宗祖。”即指出黄诗

在句律、体裁方面的穷极变化。与上述数点相联系,宋

诗又呈现出议论化、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向,则对

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影响。②宋代产生了许

多杰出的和优秀的诗人。宋代诗人如梅尧臣、苏舜钦、

欧阳修、王安石、苏轼、黄庭坚、陈师道、陈与义、陆

游、范成大、杨万里等,在中国诗歌史上,都有重要地位,

和唐代的一些重要诗人相比,各有特色。他们以自己的

优秀诗篇,赢得了后人的称赏。其中特别是苏轼和陆游,

人们是把他们和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诗人相提并论的。

他们的诗歌作品,在某些方面具有典范的意义。③宋代

产生了数量很大的诗歌作品。宋诗流传至今的,估计要

超过《全唐诗》数倍,已知的诗人,估计有8000人左右。

宋诗不仅数量大,而且其中确有大量的好诗。那些杰出

的和优秀的诗人留下了大量的好作品,即使一些并非特

别负有盛名的诗人,也往往有佳篇流传。宋代的诗歌经

过了长期的各种探索,一般说来,诗人们都很重视学习

唐人,有的偏重模仿,有的力求在学习中创新。前者如

宋初的九僧,南宋后期的四灵诗派等;后者则更为普遍,

呈现出争奇斗艳、推陈出新的局面。因此,宋诗中流派

较多,各种流派之中也常常有发展演变,诗歌的风格也

因之丰富起来,不断地产生出大量好诗。

清代乾隆二十六年诵芬楼刻本《宋诗百一钞》

宋诗的发展 严羽《沧浪诗话》曾论到宋诗的流派。

一直到清初,研究宋诗的人,大都着眼于流派的演变。而

在流派演变之外,同时注意历史发展变化的,始于全祖望

《宋诗纪事序》。他讲了宋诗的“四变”:一变是仁宗

庆历以后;二变是在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崛起之时;三变

是在四灵派出现以后;四变是宋末。清末民初的陈衍,编

选《宋诗精华录》,仿照唐诗,分宋诗为初宋、盛宋、中

宋、晚宋四期。他在第一卷开始时说:今略区元丰、元

□以前为初宋,由元丰、元□尽北宋为盛宋,南渡为中

宋,四灵以后为晚宋。他在全祖望“四变”说的基础上

作了一些改进,较为合理。

参照陈衍的分期法,可分宋诗为四个时期。第一时

期为北宋前期,即从北宋开国到英宗(960~1067)末。第

二时期为北宋后期,即从神宗到北宋(1068~1127)末。

第三时期为南宋前期,即从南宋初到宁宗开禧(1127~

1207)末。第四时期为南宋后期,即从宁宗嘉定初到南

宋(1208~1279)末。

北宋前期 宋太祖、太宗、真宗时期,诗人们基本

上偏于消极地接受唐诗的影响,还没有来得及积极地创

造发展。他们主要师法的是白居易、贾岛、李商隐等人。

叶燮《原诗》说:“宋初诗袭唐人之旧,如徐铉、王禹

□辈纯是唐音。”效法白居易的,以王禹□为代表。王

禹□自称“本与乐天为后进,敢期子美是前身”。清代

翁方纲《石洲诗话》说他“五言学杜,七言学白”。实

际上他主要学白居易。王禹□在宋初是一位有成就的诗

人,称赞他的人说他和欧、苏相伯仲《宋诗□□集》),

但他的诗毕竟没有多少显著的特征。当时学白居易的还

有徐铉,李□等人。

效法贾岛的,主要有九僧和魏野、寇□等人。他们

除贾岛外,还效法晚唐其他某些诗人。他们声气相通,成

为一个流派,有名于世。

效法李商隐的主要有西□体。西□体以诗集《西□

酬唱集》而得名。收入这本诗集的作者有17人,其中主

要是杨亿、刘筠、钱惟演三人。葛立方《韵语阳秋》说:

“西□体大率效李义山之为,丰富藻丽,不作枯瘠语。”

他们效法李商隐的善对偶,用典故,尚辞藻。其诗伤于

雕琢堆砌。

苏舜钦、梅尧臣、欧阳修的诗歌创作,主要在仁宗、

英宗时期。他们都致力于改变当时的诗风,所针对的是

当时流行的西□体。和他们同时的石介,反对西□体最

激烈,曾作《怪说》加以抨击。欧、梅、苏三人却以他

们丰富的创作成果来影响当世。宋诗在很大程度上是沿

着他们开创的道路发展前进的。

这一派共同的倾向和特点是重视思想内容,力求摆

脱唐诗的风调。梅尧臣《答裴送序意》有“我于诗言岂

徒耳,因事激风成小篇。词虽浅陋颇□苦,未到二‘雅’

未忍捐。安取唐季二三子,区区物象磨穷年”之句,代

表了这一派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。

由于重视思想内容,他们爱在诗歌中发议论。特别

是一些涉及政治、社会问题的较长的诗,往往议论纵横,

反复述说,明代袁宏道《雪涛阁集序》说:“其弊至以

文为诗。”“以文为诗”,即散文化,散文化是为了议

论化。

由于重视思想内容,他们有意识地矫正晚唐以来直

至西□诗人崇尚近体、专务对偶声律的诗风,因此多作

古体,古体在他们的诗集中要占一半以上。

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的诗歌成为宋代诗歌繁荣时期。

这时诗人辈出,形成不同的流派。主宰诗坛风气的是王

安石、苏轼、黄庭坚三人。他们的诗歌被称为“荆公体”、

“东坡体”、“山谷体”。黄庭坚在当时影响尤大,为

江西诗派的开创者。三人之中,王年辈晚于欧,受到欧

的推重。苏出欧阳修门下,黄庭坚又出自苏轼门下,从

中可以看出北宋后期的诗是欧阳修一派的继承和发展。

王安石、苏轼、黄庭坚等人有共同的倾向和特点:

他们都比较重视思想内容,他们写的古体诗,不同程度

地有着以文为诗或以议论为诗的习气,这都是接受了欧

阳修一派的影响。

王安石早期的诗,叶梦得《石林诗话》说他“少以

意气自许,故诗语惟其所向,不复更为含蓄”,这实际

是受当时风气影响的表现。到了晚年,讲求诗律精严,陈

师道说他“晚年诗伤工”(《王直方诗话》),可见与

早年不同。王安石喜欢杜诗,对杜甫评价很高,曾说“杜

甫则发敛、抑扬、疾徐、纵横,无施不可,……斯其所

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”(《滹南诗话》引)。他“深

得老杜句法”(《苕溪渔隐丛话》),开宋人学杜的风

气。

苏轼在接受欧阳修一派的影响方面表现很突出。他

在“以文为诗”、“以议论为诗”方面,如果不是超出

欧阳修等人,至少不相上下。但是,苏轼为宋代其他诗

人不可及处是他的才气奔放,随物赋形。苏诗风格是多

方面的,刘克庄《后村诗话》说:“坡诗略如昌黎,有

□漫者,有谨严者,有丽缛者,有简淡者。翕张开合,千

变万态,盖自以其气魄力量为之,然非本色也。”刘克

庄的所谓“非本色”,大约是说他不受一定体制的束缚。

苏轼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放笔快意,纵恣自如,他对于

从学的晚辈诗人,也任其自由发展。所以苏轼门下的诗

人虽然很多,如秦观、张耒、黄庭坚、晁补之等等,都

是一时俊彦,但他们各有特点,不受“东坡体”的限制。

西园雅集图 (图绘苏轼兄弟、黄庭坚、米芾等16人的

聚会)

从欧阳修、梅尧臣到王安石、苏轼,一脉相承,完

成了自晚唐、西□以来的一次诗风转变,使得宋诗在唐

诗之外开辟了疆土,显出了自己的特色。随后的黄庭坚,

就在新的疆土上苦心经营,使得它的特色更加鲜明显著。

黄庭坚写诗,在注重思想内容的同时,用了很大的心

思来研究形式技巧。诗歌在他手里,可说是成了专门之

学。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学杜甫,如《岁寒堂诗话》所说:

“子美之诗,得山谷而后发明。”他从杜甫那里学拗律。

他的拗律数量之多,远远超过杜甫。他极力发展韩愈、

梅尧臣以来的那种横空排□的奇句硬语,使诗中的这类

语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他又在运用典故、押韵等

方面下功夫,功力超过苏轼。他又很好奇,喜用奇事、奇

字等。这些都比较易于学步,因此愿意学黄庭坚的人很

多,并形成江西诗派。陈师道本来是苏门六君子之一,见

到黄庭坚后,就“尽焚其稿而学焉”(陈师道《答秦观

书》),自认“初无诗法”,见到黄庭坚才学到了“诗

法”。此外,如潘大临、谢逸、洪刍、饶节等等,都效

法黄庭坚。吕本中作《江西诗社宗派图》,自黄庭坚以

下列陈师道等25人,成为宋代影响最大、最深远的一个

诗歌流派。

南宋前期 江西诗派讲究拗律,喜用硬语,本来容

易导致杈桠粗犷之病。江西诗派盛行后,这些弊病充分

显露出来,引起了人们的不满。陈岩肖《庚溪诗话》说:

“山谷之诗,清新奇峭,……然近时学其诗者,……必

使声韵拗捩,词语艰涩,曰江西格也,此何为哉?”南

宋初期的一些江西派诗人吕本中、陈与义、曾□等,注

意到这一点,想作一些补救。这几个人在北宋末期已开

始了他们的创作活动,陈与义在南宋只活了12年,吕本

中只活了18年,但他们的创作倾向,和前一个时期的江西

诗派中的某些人相比,毕竟有一些区别。吕本中作《夏

均父诗集》序,提出“学诗当识活法”,说“谢玄晖有

言: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。此真活法也”。方回《瀛奎

律髓》称赞他,说“居仁在江西派中,最为流动而不滞

者,故其诗多活”。陈与义虽然和黄庭坚、陈师道被列

为江西诗派“三宗”,但艺术风格和黄、陈有些不同;同

时人张□为他作墓志铭,称他的诗“清邃超特,纡余闳

肆”,独具特色。曾□的诗,赵庚夫称为“清于月出初

三夜,淡似汤烹第一泉”,也不同于江西诗派的词语艰

涩。到此时,江西诗派的变化已是势在必行了。

方回《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》:“宋中兴以来,言

诗必曰尤、杨、范、陆。”他们被称为“南宋四大家”,

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。

“四大家”(尤袤、杨万里、范成大、陆游)中,尤

袤的诗集已佚,清尤侗辑有《梁□遗稿》,只有两卷。

陆游、范成大、杨万里流传的作品都很丰富,特别是陆、

杨二人,数量之多是惊人的。陆、杨都曾受过江西诗派

的影响,但他们在当时能取得那样卓越的成就,就在于

最终摆脱江西诗派,自立门户。由于他们和江西诗派有

渊源,在诗里难免留下若干江西诗派的痕迹。如《四库

全书总目》说杨万里“不免有颓唐粗俚之处”,沈德潜

《说诗□语》说陆游“古体近粗”。但是,他们诗歌的

风格,就其主要方面来说,恰好和江西诗派相反。如杨

万里的诗被称为“清圆”(曾燠),被称为“飞动驰掷”

(方回《南湖集序》)。陆游诗被称为“敷腴”(《诚

斋集》卷八十一《千岩摘稿序》),被称为“熟”(朱

□尊《书剑南集后》),被称为“晚年造平淡”(赵翼

《瓯北诗话》)。从这些地方,可以看出陆、杨等人在

创立独特的诗歌风格上所作的努力。

这个时期,别具一格的诗人姜夔在《白石道人诗集

叙》里写他和尤袤的一段对话:“近过梁□,见尤延之

先生,问余诗自谁氏。余对以异时泛阅众作,已而病其

驳如也,三薰三沐,师黄太史氏。居数年,一语噤不敢

吐;始大悟学即病,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,虽黄诗亦偃

然高阁矣。先生因为余言:‘近世人士喜宗江西,温润

有如范致能者乎?痛快有如杨廷秀者乎?高古如萧东夫,

俊逸如陆务观,是皆自出机轴,□有可观者。又奚以江

西为?’”从姜夔和尤袤对当时诗歌创作的议论中,可

以知道在这个时期,有成就的诗人都在力求突破江西诗

派的限制了。

南宋后期 从“永嘉四灵”(见四灵体)开始,宋

诗发生了一个新的转变。尤袤、杨万里、范成大、陆游

虽矫江西派之弊,但他们的诗,还是上承欧阳修、梅尧

臣、苏轼、黄庭坚,“四灵”却转学晚唐,似乎又回到

宋初的时代。

“四灵”兴起的动机,是出于矫江西派之弊。徐玑、

徐照、翁卷、赵师秀,这四个诗人都是永嘉人,都出于

永嘉学派叶□之门。叶□在替徐玑作的《墓志》里说:

“初,唐诗废久,君与友徐照、翁卷、赵师秀议曰:‘昔

人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,盖风骚之至精也;近世

乃连篇累牍,□漫而无禁,岂能名家哉!’四人之语,遂

极其工,而唐诗由此复行矣。”这里所谓“唐诗复行”,

其实是晚唐诗。具体地说是贾岛和姚合的诗,而且主要

是姚合。“四灵”主张“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”,

他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这方面。他们喜作近体,专工五律,

局度狭小。刘克庄《野谷集序》说:“紫芝之言曰:‘一

篇幸止有四十字,更增一字,吾未如之何矣!’”可见

他们的精力不能超出四十字之外。他们写诗不重视思想

内容,少用典故,不发议论,少用古体,讲求精工,和

欧阳修、梅尧臣以来一直到江西诗派的宋诗传统大不相

同。这在当时一些人中间,产生了新鲜的感觉,对于一

些腻味于江西诗派的人来说,更能引起兴趣。

江湖派以临安的一个书商陈起刻的《江湖集》而得

名。陈起会作诗,结交了一批江湖诗人,即流落不遇或者

官位较低的诗人。他在理宗宝庆初刻了一部《江湖集》,

收入了刘克庄、曾极等人的一些诗,其中有的诗句触犯

了当时宰相史弥远,《江湖集》遭禁,被劈板,史弥远

,禁令始解,陈起又继续刊刻《江湖前集》、《江湖

后集》、《江湖续集》等书。陈起所收录的,主要是一

些江湖诗人的诗,还收入了一些前辈已故诗人之作。

江湖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,它不象“四

灵”派那样专精五言,他们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写。诗风比

起宋代盛时的诸家来,气格较卑弱,但是,比较真实地

反映了宋末一些地位比较低微的士人的思想、生活和情

感,写法上也放任而无拘检。江湖诗人中有成就者为戴

复古。

宋亡前后的代表诗人,有文天祥、汪元量、谢翱、

林景熙、郑思肖等人。他们有的投身抗元斗争,被执不

屈,壮烈牺牲;有的转徙流离,悲歌慷慨。他们从“四

灵”派、江湖派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感触的狭小天地中

摆脱出来,写南宋灭亡前后的情况,写他们的斗争经历

或“麦秀”、“黍离”之思,被目为“诗史”。他们有

的接近杜甫的沉郁悲壮,如文天祥;有的接近李贺、孟

郊、贾岛的奇崛幽峭,如谢翱。各家诗往往有其独特的

风格,在艺术上也有一定成就。诗歌到四灵、江湖的时

代,出现了衰颓的景象,宋末诗人出而振兴,尤以沉郁

悲壮的诗篇为宋代诗坛增添了最后的光彩。

宋诗的影响 诗分唐、宋,主要是在于时代风格的

差别,而后世诗歌的发展,也基本上未能越出唐、宋诗

的风格范围。由于时代风气、个人好尚和艺术见解的不

同,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。最早发难攻击

苏、黄及江西派,从而开始唐宋诗之争的,是张戒。张

戒认为“自汉、魏以来,诗妙于子建,成于李、杜,而

坏于苏、黄”,“苏、黄习气净尽,始可以论唐人诗”

(《岁寒堂诗话》卷上)。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

唐为宗,力矫江西派粗硬之弊。严羽《沧浪诗话》又以

盛唐为法,“说江西诗病”。这些都是南宋时尊唐抑宋

的重要表现。而在金代,王若虚《滹南诗话》卷下斥黄

庭坚及江西派为“剽窃之黠者”,则夹杂着南北地域的

成见。降及明代,前后七子创“诗必盛唐”之说。李梦

阳提出不读唐以后书,李攀龙编《古今诗删》这部历代

诗歌选本,宋元两代诗竟只字不录。前后七子在当时文

坛影响极大,这又引起公安派的不满。袁宏道痛斥他们

的复古摹拟,反对“以不唐病宋”(《与丘长孺书》),

但直到明末的陈子龙,仍持扬唐抑宋的观点。清代是宋

诗受到重视、广为流传的时期,一在清初,一在同治、光

绪时代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卷一百七十三说:“当我朝

开国之初,人皆厌明代王、李之肤廓,钟、谭之纤仄,于

是谈诗者竞尚宋元。”陈□《宋十五家诗选叙》亦称:

“昔敝于举世皆唐,而今敝于举世皆宋。”吴之振等编

选《宋诗钞》大力推广宋诗,叶燮《原诗》提出宋诗后

出转精的论点,都提高了宋诗的地位和价值。其时重唐

轻宋者亦不乏其人,如朱□尊、王夫之、毛奇龄以及专

主晚唐的冯班、贺裳、吴乔等,但尊宋者亦旗鼓相当,如

翁方纲、蒋士铨等。晚清“同光体”盛行,标志着宋诗

的“中兴”。这场长期论争,除了门户、地域成见和故

作偏激论者外,是有积极意义的。尊唐派往往从批评宋

诗缺点和弱点出发,阐发了诗歌的艺术特性,坚持了形象

性和抒情性的要求,如刘克庄提出“风人之诗”与“文

人之诗”相对峙的概念;严羽强调的“意兴”也接触到

诗歌的形象思维的特性。而宗宋派从诗歌发展流变的角

度肯定宋诗,反对“以不唐病宋”,坚持了诗歌风格的

多样性,亦颇具识见。如叶燮《原诗·内篇》以“地之

生木”喻诗歌发展,自《三百篇》为根,唐诗则枝叶垂荫,

宋诗则能开花,“而木之能事方毕”。自宋以后之诗,不

过花开而谢,花谢而复开。蒋士铨《辩诗》说:“唐宋皆

伟人,各成一代诗”,“宋人生唐后,开辟真难为。”陈

衍《石遗室诗话》卷一、十四论宋诗继承唐诗但又“力

破余地”、“变本加厉”,而形成独特风格。这些观点

都对深入认识和研究宋诗的特点(包括优点和缺点)具

有重要的作用。

宋诗的流传 宋代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。诗人迭出,

大诗人一生所作,有达万首以上。据说杨万里一生作诗

两万首,陆游今存的诗,也有九千多首。加上宋代印刷业

发达,刻印方便,因此出现了大量的诗文集。《宋史·艺

文志》所载诗人将近600家,所录还不全。但是,亡佚的

也不少,即使著名的作家如晏殊、尤袤等,他们的集子

也不传,只能看到清人的辑佚。《四库全书》所载宋人

诗文集,只有400来种,还包括了不少辑佚本。明代成化、

弘治年间,重刻过一些宋人集。今天看到的明版的宋人

集,大部分是这个时期刻的。宋代诗文集散佚严重,当

和明代中期排斥宋诗有关。

宋人诗文集的被人注意,开始于明末。潘是仁编选

《宋元诗四十三家集》,其中有宋诗26家。曹学□《历

代诗选》506卷,其中有宋诗107卷。汲古阁也刻印了一

些宋诗。到了清初,许多诗人喜学宋诗,搜集整理曾经

成为一时风尚:①重刻宋人诗文集。有些宋代诗人的后

裔或同乡,曾取明刊本重刻,宋人诗文集得以刊布流传。

②辑佚。如《晏元献遗文》和《梁□遗稿》等。《四库

全书》馆臣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辑出宋人诗文集 140余种,

更属规模巨大的辑佚。③编录总集。从明末已开始,如

文内提到的潘是仁《宋元诗四十三家集》等。清初陆续

大规模地进行。如陈焯《宋元诗会》,所选宋诗有497家。

陈□有《宋十五家诗选》。吴之振《宋诗钞》列 100家,

其中未刻的有 16家。曹庭栋《宋百家诗存》亦列100家,

不与上二者重复。厉鹗《宋诗纪事》是一部介于总集与

诗话之间的书,它选录宋诗,兼附逸评语,收3812家,

搜集甚富。清末陆心源又编《宋诗纪事补遗》,较厉鹗

《宋诗纪事》增多约3000家。④藏书家收集。清初一些

藏书家很注意收藏宋人诗文集,如季振宜《沧苇宋元书

目》、朱氏《结一庐宋元本书目》、朱□尊《潜采堂宋

元书目》、陆其清《佳趣堂书目》(其书今已大部不明

去向)等。这些藏书家对于当时宋诗的收集整理,曾作

出一定的贡献。

(胡念贻 王水照)

多少春花秋月的下一句多少春花秋月的下一句是什么

多少春花秋月的下一句:那更有危机。

多少春花秋月的下一句:那更有危机。诗词名称:《念奴娇·江水浸云影》。本名:朱熹。别称:朱子、文公、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。字号:字元晦,一字仲晦号晦庵。所处时代:宋代。民族族群:汉族。出生地: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出生时间:1130年10月18日。去世时间:1200年4月23日。主要作品:《九曲棹歌》《春日》《题榴花》《观书有感》《泛舟》等。主要成就:儒学集大成者,宋代理学家。

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“多少春花秋月”的详细介绍:

一、《念奴娇·江水浸云影》的全文点此查看《念奴娇·江水浸云影》的详细内容

江水浸云影,鸿雁欲南飞。

携壶结客何处?空翠渺烟霏。

尘世难逢一笑,况有紫萸黄菊,

堪插满头归。风景今朝是,

身世昔人非。酬佳节,

须酩酊,莫相违。

人生如寄,何事辛苦怨斜晖。

无尽今来古往,多少春花秋月,

那更有危机。与问牛山客,

何必独沾衣。

二、赏析

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,叫隐括。此词,即隐括杜牧《九日齐山登高》一诗。

初读一遍,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,仅仅清畅淡远而已。反复涵咏体会,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。

且看杜牧原诗:“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尘世难逢开口笔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用登临恨落晖。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”重阳节,杜牧偕友登齐山,良辰美景,使这位平生抱负未展的晚唐诗人感到难得的欢愉。然而当夕阳西下时,又触动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愁苦。春秋时,齐景公登牛山,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:“若何滂滂去此而乎!”诗人感慨何必要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下泪,因为人生之无常,古往今来尽皆如此,谁能幸免呢!语似旷达,其实抑郁伤感。现在来看此词。一江秋水,天光云影徘徊其中。

万里长空鸿雁初飞,正值重阳。“携壶结客何处?”一问。“空翠渺烟霏。”一答。答话不著一动词,纯然景语,给人的感觉是携酒登高的人,溶入了那山色空翠、烟霏缥缈的一片氤氲之中,意境极为空灵。若用原诗“与客携壶上翠微”的“上”字,反嫌质实。平时身居尘世,难逢开口一笑。今日投入大自然怀抱,自是笑逐颜开。更何况满山茱萸紫、菊花黄,好插个满头粲然,尽兴而归呢!“风景今朝是,身世昔人非。”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,早已成为过去(“非”),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真实的、恒常的(“是”)。作者这里所积极肯定的,不单是当下(“今朝”)的自然美景,也肯定了景中之人,当下的人生。词中增添此二句,顿时注入一道源泉活水般的新意,词情显然已同诗情泾渭分流了。

作者劝勉朋友,酬答佳节美景,尽管酩酊一醉,不要辜负大好辰光。“人生如寄,何事辛苦怨斜晖。”人生有限,更应惜取,何苦对斜阳而怨迟暮呢。此二句虽用原诗,却非故作旷达,实为充分肯定当下人生的价值。“无尽今来古往,多少春花秋月,那更有危机。”此三句,移植原诗“古往今来只如此”,但全反其意,更发出新意。点石成金,脱胎换骨,尽在于此。无尽今来古往,多少春花秋月,概括绵延无尽的时间与上下无限的空间。往古来今谓之宙,四方上下谓之宇。作者精骛八极,思通千载,但觉无限宇宙之中,永远充满生机,哪有什么危机呢!作者是宋代著名儒家哲人。在儒家看来,宇宙、人生,本体为一,即生生不息的生机。这生机流行体现于天地万物人生,“亘古亘今,未尝有一息之间断。”(朱熹《中庸或问》)人生虽然有限,宇宙生机却是无限的。人生尽其意义,就是生得其所,体现了宇宙的本体,有限的人生便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。心知此意,则人生充满乐趣。“与问牛山客,何必独沾衣。”言外正洋溢着这种乐观精神。朱词与杜诗的结笔,仍是语同而意别。

杜诗以人生无常然而聊以,语似旷达而实伤感抑郁。朱词却运用对人生的乐观精神,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。而这种伤感情绪不知曾折磨过多少古代诗人。回头玩味“风景今朝是,身世昔人非”,意味更显,也更深长。

不妨设想一下,作者重阳结伴登高,兴之所至,于是挥洒笔墨,隐括杜牧诗而成此词。江水,云影,鸿雁,空翠,烟霏,紫萸,黄菊,作者眼中之大自然,无往而非“四时行焉,万物生焉”,“鸢飞戾天,鱼跃于渊”,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”,一片生机旺然之境界。

而重阳佳节,结伴登高,返归自然,开口一笑,酩酊一醉,自己性情之舒展,亦皆充满“乐山”“乐水”,“乐以忘忧”的意趣。作者“胸次之悠然,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,各得其所之妙,隐然见于言外”《论语集注》。作者词中,已非杜牧诗中一般人生情感的境界,而是这位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。这境界实无异于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的境界。朱熹此词赞美自然,赞美人生,表现出中国儒家哲学精神,宋词的境界,不失为对宋词的一大贡献。

此词抒发性情哲思,贵在深入浅出,出以优美高远的意境和清畅豪爽的格调,故深含理趣而不堕庸俗。

《历代诗馀》卷一一七引《读书续录》评云:“气骨豪迈,则俯视苏辛;音节谐和,则仆命秦柳。洗尽千古头巾俗态。”可谓知言。此词属隐括体,贵在以故推新,艺术造诣与杜牧原诗各有千秋。它虽几乎逐句移植原诗,但几处贯注新意,全词也处处意蕴翻新,而具一幅全新的面孔。比如读罢全词,再回味上阕“况有紫萸黄菊,堪插满头归”,就见得入山归来岂止是紫萸黄菊满头粲然,并且是满载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趣而归。举此一例,全篇皆可连类而及脱胎换骨,只在襟怀之高。点铁成金,却在点化之妙。宋词宋诗,都不乏这种以故为新的艺术特色。这,实际上又是善于继承并创新的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。朱熹此词,隐喻着这一文化背景。

三、朱熹其他诗词

《泛舟》、《劝学诗》、《春日》、《观书有感》、《兰涧》。四、注解

结客:和客人们一起登山。

尘世:即人生。

紫萸:即茱萸,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。

酩酊:大醉貌。

五、译文

江水浸云影,鸿雁欲南飞。携壶结客何处?空翠渺烟霏。尘世难逢一笑,况有紫萸黄菊,堪插满头归。风景今朝是,身世昔人非。

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,鸿雁正打算往南飞。带着酒壶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去往哪里呢?当然是找一个苍翠清寂、烟雾氤氲的地方。人世间难得一笑,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满头,尽兴而归。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,可惜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。

酬佳节,须酩酊,莫相违。人生如寄,何事辛苦怨斜晖。无尽今来古往,多少春花秋月,那更有危机。与问牛山客,何必独沾衣。

为了庆贺重阳节,应该喝得酩酊大醉,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。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,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,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?古往今来,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,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,无穷无尽。如果能够明白,就不会再有危机感。你去问问齐景公,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。

相同朝代的诗歌

《曹将军》、《下瞿塘》、《滕王阁》、《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》、《题艾溪》、《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》、《送客至灵谷》、《叹_词》、《题陈朝玉爱竹轩》、《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》。

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念奴娇·江水浸云影的详细信息

如何评价黄庭坚的诗词?在历史上的地位又是如何?

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,构建并提出了“点铁成金”和“夺胎换骨”等诗学理论,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,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,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。黄庭坚的诗,法度严谨,说理细密,代表了宋诗的特点。可以说,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,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,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,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。苏轼做侍从官时,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,推荐词中有“瑰伟之文,妙绝当世;孝友之行,追配古人”之句,可见推举之重。

脱胎换骨是何意?出自于哪?

释义比喻思想作风的根本转变,像脱了胎、换了骨一般。

出处宋·释惠洪《冷斋夜话》。

从前许多文人,借用古诗文中的意思,而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,他们叫“夺胎换骨”。

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说过:借用古诗的原意,而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它,这可以叫做“换骨法”;深入探究和体会古诗的诗意,进一步加以刻画形容,这可以叫做“夺胎法”。还有其他人曾说:“文章虽不要蹈古人一言一句,然自有夺胎换骨等法,所谓灵丹一点,点铁成金也。”

“夺胎换骨”,原是道家的语言,他们认为吃了金丹,换去凡骨凡胎,就可以成仙。“夺胎换骨”,现在一般用作“脱胎换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