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什么之高阁四字词语

2.置之不理的近义词

3.门里一个各外面一个束打一成语

什么之高阁四字词语

束之高阁和置之不理的区别-束之高阁的词语解释

束之高阁四字词语。

束之高阁是一个成语,最早出自于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庾翼传》。

束之高阁(高阁:储藏器物的高架)本义是把东西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。指弃之不用或置之不理。动补式结构,含贬义;在句中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
成语出处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庾翼传》:“此辈宜束之高阁,俟天下太平,然后议其任耳。”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“束之高阁”。

成语故事:

东晋时期,有一位将领名叫庾翼,他是东晋三朝元老庾亮的弟弟。庾亮后,他就代替其兄镇守武昌,任荆州刺史,都督江、荆、司、雍、梁、益六州军事,有谋略,军、政严明,以收复北方为己任。

当时东晋有两个很有名气的人。一个人名叫杜乂,是西晋名臣杜预的孙子。容貌很美,性情柔和。大书法家王羲之称赞他“肤若凝脂,眼若点漆,神仙中人也。”另一个人名叫殷浩,喜读《老子》《易》,善于清谈玄理。这两个人都名噪一时。

成语寓意:

事实证明,庾翼没有重用杜乂和殷浩的选择是正确的。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”。古诗人龚自珍的呐喊,为人们所震撼。作为将帅,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,一定得将目光放在有能力又能体现在成果上的人身上,即使他没有较高的学历,也应该加以重用。

而那些只会捧着高学历时刻不忘吹虚一把,却没有什么能力和成果的人,则没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精力。同时,对于一些没有太大作用的人或事应该果断的“束之高阁”,不可一味的怀着“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”的心态,不但对自身毫无益处,还会变成自身的拖累。

束之高阁和置之不理:

“束之高阁与“置之不理”意义相近,两者都有放在一旁、不理不踩的意思。区别在于“束之高阁”偏重在不用,“置之不理”偏重在不理;“束之高阁”的对象是物,可以是具体的物,也可以是抽象的物,“置之不理”的对象是事。其次两者用法也不同。

“束之高阁”前边经常用介词短语“把……”作状语,“置之不理”前边经常用介词短语“对……”“对于····”作状语。

置之不理的近义词

置之不理的近义词是:置之脑后、漠不关心、置之度外、束之高阁、不了了之、漠然置之、置之不顾、一笑置之。

置之不理的成语解析如下:

读音:[zhì zhī bù lǐ]。

解释:置,放置,搁置;之,代词,代“置”的对象。搁置在一边,不予理睬。

引证:元·李翀《日闻录》:丞相取其文观之,手裂其纸,乃 曰:“此押字正是我的,如何是伪。”置之不理,其大度皆此类。

造句如下:

这种花生命力强,俗称“不了”,即使主人一段时间对它置之不理,它也不会枯萎去。

医生劝小张戒烟,他却置之不理,结果得了很严重的肺病。

王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置之不理。

老板对她的要求充耳不闻,置之不理。

他对一切有关金钱的要求都置之不理。

面对他人的恶意中伤,我们可以置之不理。

老师批评他,他置之不理。

与身边的同事相处,不管是你喜欢的还是讨厌的,在别人与你沟通交流时,你都不能置之不理。

倔强的小明又生气了,对谁都置之不理。

她对旁人的闲言闲语一向置之不理,坚持以自己的方式过生活。

门里一个各外面一个束打一成语

成语玩命猜一个阁一个束——束之高阁。

分析:阁字很长意味着为(高阁),束在阁上,因此可用成语(束之高阁)来形容。

束之高阁

shù zhī gāo gé

解释高阁:储藏器物的高架。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。比喻放着不用。

出处《晋书·庾翼传》:“此辈宜束之高阁,俟天下太平,然后议其任耳。”

结构偏正式。

用法用作贬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。

正音之;不能读作“zī”。

辨形阁;不能写作“搁”。

近义词置之不理、置之度外

反义词爱不释手、掌上明珠

辨析~和“置之不理”;都有“放在一边不理睬”的意思;但~多指闲置不用或不管;语义范围大;“置之不理”只偏重于“不理睬”;语义范围小。

例句如果学了一点理论知识;只是空谈一阵;~;不去实践;这样的理论再好也是没有用的。

英译lay aside and neglect

成语故事庚翼是东晋人,他从小就有过人的才智和远大的志向,作战中屡立奇功,被封为都亭侯,官至征西将军。与他同时代的殷浩也很有才能,而且长于高谈阔论,20岁的时候,就出了名,后来做了扬州的刺史,不久又调任建武将军,都督扬、豫、徐、兖、青五州的军事,但是在讨伐放昌和洛阳敌人的战役中,却屡打败仗,被革了职。后来有人向庚翼建议,让殷浩重新出来做官,庚翼对此不以为然,他认为殷浩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清谈家,只会高谈阔论,而没有真才实干,于是带着鄙夷的神情说:“他像无用之物一样,只好把他捆起来放到高楼上去,等到天下太平后,再来考虑任用他。”